时间: 2024-07-04 04:30:14 | 作者: 油缸系列
在区域经济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城市之间的相互学习,早已成为常态。这同样也反映了城市对于补短板的渴望。
近段时间,坐落于广东北部的一座城市——韶关,格外热闹。3月25至26日,第六届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现场经验交流活动在此举行,梳理总结、交流各地示范区建设经验做法,部署下一阶段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任务。
北京石景山区、鄂尔多斯、淄博、洛阳、株洲、宜宾等多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代表,到此实地走访华南先进装备产业园、韶关数据中心集群浈江片区等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和重点园区。
对于这些来学习交流的老牌工业城市来说,“产业升级转型”正是补短板的重中之重,各区域代表此行的一大主题也同样如此。
众所周知,老牌工业城市凭借着磷矿石、天然气、石灰岩、煤炭等优质矿产资源,曾经历过一段辉煌的工业时代,并为整个工业体系建设提供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弊端开始显现出来。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产业技术工艺老化、人口流失等问题,使得老工业城市发展陷入瓶颈。
这也表明,产业转型已迫在眉睫。为带动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振兴发展,“十三五”期间便开始建设20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在此过程中,这些城市在保持工业底色同时,还在培育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挖掘新的经济稳步的增长点。
对于韶关来说,第六届全国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示范区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此举行,有经验可借鉴,亦有合作空间可以挖掘。
与众多老牌工业城市相似,新中国成立后,韶关借助“小三线建设”契机,建成华南重工业基地,培育了20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同时也为粤北地区工业提供了发展机遇,荟萃和培养了一批人才。
经过了数十载的积累,韶关在金属铸锻件、冶金、液压油缸、矿山机械、齿轮等领域拥有国内领先的技术优势,创下广东第一辆汽车、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冰箱、第一台空调等诸多“第一”。
但由于长期局限于传统产业领域,韶关矿产资源逐步枯竭,2019年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由此,韶关开启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探索之路。
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面对“生态门槛高、用地约束紧”的转型发展难题和挑战,韶关率先推出“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试点。
把旧厂房和闲置土地改造为现代产业园区,引进上下游企业,牵引带动传统产业从粗放、低技术水平、高消耗转向集约、高技术水平、高的附加价值。在此过程中,韶钢、韶冶、东阳光等一批传统产业开始“二次创业”。
例如在韶关市曲江区,宝武集团广东中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韶钢”)的厂区内,特钢生产线在有序生产,工作人员则在另一侧的智慧中心内,在屏幕前观测几公里外的高炉生产。
据了解,2018年12月,这座由停产废弃的老厂房华丽变身的韶钢智慧中心实现整体切换上线,这是行业首创的钢铁智慧中心,实现了钢铁生产全流程的大规模集控、无边界协同和大数据决策。
在数字化创新推动下,韶钢实现了高炉稳定高效生产,在同行业同类型高炉中产量、焦比、煤比等关键指标均居前列。此外,韶钢的产品大范围的应用在高端制造业,成为东风日产、比亚迪、吉利等企业的供应商。
从全省范围内来看,在智能化升级改造方面,韶关正在提速。据统计,2023年韶关全市完成技改投资提高44%、创8年以来最高增速,推动12个项目成为广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入选省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相较于广东省内其他城市而言,韶关在自然环境、能源电力、网络资源等方面有天然的优势,是华南地区打造大数据产业集群的最佳地点。自承接“东数西算”工程以来,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起的产业已然集聚成势,帮助在数字化升级中实现持续增长。
当前,韶关已签约落户四大电信运营商、腾讯、阿里云、天翼云等项目超60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并建成中国算力网粤港澳大湾区算力调度中心。力争到2025年,打造千亿级的电子信息和大数据产业集群。
不可否认的是,在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浪潮下,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是老工业城市颇为关注的领域。除此之外,其它城市的转型案例,也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作为制造业大市的株洲,制造业历来是其城市发展的优势所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株洲就诞生了株冶、331、株洲车辆厂、南车(中车)、株化等一大批有名的公司,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340多项“第一”。
直至现在,大国重器算是株洲的“土特产”,比如IGBT芯片、航空发动机、深海机器人等。简而言之,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海里游的,株洲都能造。
长年积累的基础,让制造业成为株洲经济的重要支撑——2022年株洲制造业占全部地方税收的比重首次超过房地产业,成为第一大税源。
不过,与众多老工业城市一样,在发展历史中,株洲也面临资源、环境、生态等诸多掣肘问题,工业急需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近些年,株洲也正结合地方优势产业,在高端装备、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新兴起的产业集群。
2024年株洲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3年,株洲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27%,连续5年稳居全省第一。研发投入强度高于全国2.64%。从往年的数据分析来看,科学技术创新对株洲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已上升至65%。
与此同时,株洲还重点瞄准先进制造业关键环节,支持优势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攻克核心技术,产生了全球首辆氢能源智轨电车、全球首个混合级联特高压直流工程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这些种种成果,足以看出株洲正在以创新打造“制造名城”核心优势,对全国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作为“长江第一城”,提到宜宾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煤炭、酒都、竹海,但现在,这座城市已经培育了产值千亿的动力电池产业群。
时代周报记者在第六届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了解到,作为资源型老工业城市,宜宾过去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白酒、煤炭等传统产业,“一黑一白”工业增加值占比一度超过60%。在面对传统产业转型时,宜宾抓住“双碳”的机遇,选取绿色新能源赛道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构建动力电池、光伏等产业集群。
然而,宜宾的做法并未止步于此,在此基础上,通过推进高校建设,为经济转型提供智力支撑。
具体来看,宜宾正推进大学城、科创城建设,强化人才培育。选取基础条件最好的临港经开区,高标准规划建设36平方公里的大学城和科学技术创新城,围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起的产业,招引落地四川轻化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宜宾研究院、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等产业对口高校和科研机构。
与此同时,宜宾还通过产教融合,加速专业人才培育。抢抓全国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市建设机遇,整合各类资金400余亿元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库,引导智力密集型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院校办学,合作共建白酒、新能源汽车等现代产业学院,推动人才培育和市场需求精准匹配。
如果跳出单个的城市来看,面对着快速地发展的时代,在智能化转型、科学技术创新、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的融合之下,老工业城市也将从中探寻到更多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