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850亿的秦山核电站已运行34年每年巨额税收打脸反对者

时间: 2025-03-29 20:27:27 |   作者: 工程油缸

型号说明

  1991年,我国首座自主设计、耗资850亿人民币建造的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至今已有34个年头。

  在这34年里,秦山核电站不仅为国内提供了8400亿千瓦时的电力,其每年产生的巨额税收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这座利国利民的核电站,在建设初期也曾遭遇不少争议。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国家的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行各业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但电力供应却成为一大难题,许多地区频繁出现电力短缺和限电现象。

  特别是工业和城市地区,对电力的需求极为迫切,尤其是上海及华东地区,电力短缺问题尤为严重。当时,我国的电力供应主要依赖于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

  火力发电依赖于煤炭等化石燃料,而当时我国的煤炭储备并不丰富,且这些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速度极快。

  随着火力发电需求的增加,能源消耗也随之增大,更严重的是,煤炭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

  这些物质排放到大气中不仅污染空气,还可能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同时,粉煤灰等废弃物也会对电站旁边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居民生活和植物生长。

  此外,火力发电还存在安全隐患,火灾或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煤炭的储存和运输也可能对环境能够造成污染。

  煤炭的开采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灰渣和废水,会对土地和水源导致非常严重破坏。虽然水力发电依赖自然资源,但其潜在危害也不容忽视。

  七十年代,由于技术水平和施工条件的限制,水利发电站的建设周期较长,导致电力供应延迟和成本增加。

  水力发电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而当时我国技术尚不发达,许多难题需依赖外部解决,这也增加了成本。

  水力发电虽然依赖自然,但同样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施工期间可能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运行期间可能影响河流自然流动,对下游生态和景观造成影响。

  水力发电还需占用大量土地和水资源,同时,对水资源的需求较大,可能影响周边地区的用水需求和生态平衡。

  在山区建设水利发电站,由于地形复杂,面临更多技术挑战和建设难度,但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这些发电项目无法提供稳定的发电量。

  当时,美苏等大国已拥有成熟的核电站技术,不受电力问题困扰。1970年2月初,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上海市关于战备电源问题的汇报后指出。

  解决上海和华东用电问题,需依靠核电。同年2月8日,上海市研究部署了核电站的建设工作,1981年核电站项目通过立项,选址在浙江嘉兴市海盐县的秦山。

  当时我国在核电建设方面完全空白,毫无经验,团队面临巨大压力,许多人对能否成功建造并运行核电站表示怀疑。

  核电技术复杂,成本高昂,项目面临巨大挑战。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泄漏事件更是加剧了人们对核电站安全性的质疑。

  开弓没有回头箭,秦山核电站的成功建成和运行,对我国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秦山核电站不仅是发电站,更是我国科技未来的象征。

  我们中国人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国家组织了大量的科研、设计和施工人员,其中不少人曾参与我国第一颗和氢弹的工程。

  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为秦山核电站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秦山核电站的总设计师是欧阳予院士。

  他是我国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专家,为秦山核电站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指导和决策支持。万事开头难,团队在建造过程中不仅面临巨大的建造和资金压力,还要应对“舆论”压力。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爆发。

  这场事故让人们开始质疑核电站的安全性,担心核电站一旦发生事故,会对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当时我国在这方面尚无经验,人们看到连苏联这样的“老大哥”都出现问题,更加担心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行可能存在违规操作和安全风险隐患。

  质疑声慢慢的变多,国际上也在等着看我国的笑话,那些强国认为我国根本不可能造出核电站。

  但他们越是不看好我们,我们越是要验证自己。经过无数科研人员和工人日日夜夜的奋斗,终于在六年后,1991年,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

  举国沸腾,我国终于实现了核电“零的突破”。当年秦山核电站刚建成时,年发电量约为17亿度。

  为满足一直增长的电力需求,秦山核电站后续进行了多次扩建。截至2023年,秦山核电累计发电超过84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7.62亿吨,二氧化硫370万吨。此外,秦山核电站运营34年来,每年缴纳的巨额税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核电项目的相关投资产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秦山核电站已安全运作34年,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贡献了关键力量。这些成就更是狠狠“打脸”了当初那些反对者。

苏ICP备160676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