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12 14:18:20 | 作者: 平板车液压缸
天黑,北京东南六环外的马驹桥灯光稀少、寒风刺骨。记者裹紧棉衣,站在从前的“零工聚集地”——商业街十字路口,眼前却空无一人。参加里,这儿不管寒暑都挤满蹲守的零工,呼喊声、争论声此伏彼起。现在,零工商场去哪了?
“要找活儿,得去新商场!”路旁边超市老板娘指了指不远处一栋亮着灯的修建。
推开马驹桥零工商场的大门,暖风扑面而来。服务大厅内,几十名工友正围坐着看电视,几只漂泊猫蜷在长凳上打盹,屏幕光影映在工人们疲乏却放松的脸上。
“这儿都是等夜班的,没人再蹲马路了!”商场负责人葛旭松迎上来说。
话音未落,一声呼喊在大厅里响起:“超市分拣,一晚220块,去不去?”“走!”一名圆脸泛着红晕的小伙子第一个动身应道。他叫张羽飞,32岁,河北张家口人,是零工商场里的“名人”。
五年前,张羽飞下岗后揣着300元来到北京。睡桥洞、啃凉馒头、蹲在路旁边等活儿,是他对马驹桥开始的参加。“那时分,工头摇下车窗一喊,一群人挤破头抢活,上圈套、被欠薪是常事。”
改变发生在2024年5月。北京市人社局印发《北京市零工商场规范化建造实施方案》,马驹桥镇政府将一处抛弃停车场改建成零工商场。
新的零工商场内,服务大厅、岗位对接区、技术训练区一应俱全,还无偿供给热水、法律咨询和工伤维权服务。上一年10月,山西工人老刘摔断双腿,商场自动送医并帮他讨回4万元赔偿金。“这事儿传开后,大伙儿都说这儿像‘娘家’。”葛旭松说。
记者跟从张羽飞体会“夜班分拣”。晚9点,一行人抵达六环外的物流总仓,数千平方米的库房堆满货品,形如小山。
“地龙”(手动液压叉车)的拖拽声此伏彼起,零工们弓着腰,将成吨的牛奶、蔬菜转运至待发区。3摄氏度的低温下,汗水顺着张羽飞的脸颊滑落,他仍不忘提示记者:“用脚踩筐边,省力!”
没过多久,不常干体力活的记者,四肢现已有些不听使唤,只能牵强用双手费劲地折叠置物筐。
清晨1点,库房进入最繁忙时段。昂扬的电子音乐中,张羽飞和工友们将塑料筐垒至九层高。记者腰酸背痛,手指红肿,而他们早已习气这种强度。
“这活儿算‘轻松’了,曾经干重体力活一天挣不到150块。”张羽飞抹了把汗,掏出手机展现薪酬到账短信——当晚收入220元,新年期间日结工价涨了30%,“留年补助”超2000元,并且每天都有活儿,工钱还在继续涨。
五年来,他干过保安、搭过舞台,最拼时接连三个月没歇息,攒下3万多元。“趁爸爸妈妈健康,自己没成家,今年新年就留在北京,多攒点钱娶媳妇或学技术。”他计划着未来。
清晨,晨光刺破寒雾。库房门口“北京菜篮子工程供配中心”的牌子分外夺目。
张羽飞打卡下班,走向商业街的面馆。“一碗热面条,便是对自己最大的犒赏。”他说。
年逾半百的店老板老李说:“曾经他们舍不得花钱,蹲在路旁边吃馒头,现在能进屋吃口热饭,这便是前进。”
这种前进背面是方针的继续发力。零工商场还联合企业安排技术训练,协助零工转型为叉车司机、仓储管理员。“零工不是‘耗材’,他们要上升通道。”葛旭松说。
记者脱离时,新一轮工人已进入库房。张羽飞站在门口挥手,身影逐步含糊。
新年期间,当市民用手机下单购物,并对高效的物流习以为常的时分,那些在黑夜里转移货品的人,抛弃了在春运火车上熟睡、梦里回到故土的时机,坚守在物流一线。
从“马路蹲”到“暖心商场”,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零工们“愿虽艰,持则可圆”的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