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5-21 11:26:54 | 作者: 特种车辆油缸
智能建造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工业化建造技术深层次地融合的工程建造新模式,慢慢的变成了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推动智能建造明确了发展方向。
2022年,南京成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自此以来,南京以“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使命担当,紧扣示范引领定位,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多措并举,不断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23年5月,南京市政府以规范性文件出台了《关于推进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实施建议》,明确总体目标、重点任务、鼓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同时制定出台了《南京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细化了61项任务清单,并明确了完成时限与责任分工。
政策出台后,江北新区管委会和各区政府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建立了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推进机制,对照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任务清单及责任分工,持续推进各区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智能建造的落实,需要各部门携手推进全行业转型发展。2023年以来,市规划资源局加强源头把控,在159幅经营性用地和24幅科研用地的公告和出让合同中明确了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运用等有关要求;市发改委在审查评审新建的政府投资项目时,考虑采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的增量成本,并将投入需求纳入资金计划;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新开工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总建筑面积近520万平方米,约占新开工建筑面积的52%,在全省处于首位。市科技局支持智能建造领域相关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完成与智能建造相关的市级科研项目立项2项,支持经费317万元,新增相关智能建造产业省级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4家。市人社局将装配式建筑施工员、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室内装饰设计师纳入2023年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在全省率先开展装配式建筑施工员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并取证68人,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取证59人,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专项能力取证32人。
在创新监管服务模式方面,市建委、市规划资源局在上线江苏省首个BIM智能审查系统基础上,逐步扩大了数字技术在报规报建、施工图审查及建造全过程的应用场景范围。截至目前,全市五家图审机构均实现与智能审查共享云数据对接,目前完成了32个建筑工程和68个市政交通工程的BIM规划报建及审查审批工作。
市建委、市市场监督局联合发布了全省首部《建筑工程施工图信息模型智能审查系统数据规范》《建筑工程施工图信息模型智能审查规范》《建筑工程施工图信息模型设计交付规范》《建筑工程完工信息模型交付规范》等四项建筑工程信息模型标准。同时开发建设“南京智能建造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实现基于BIM的构件全过程跟踪、全方位管理;开发智能装备与建筑机器人在线监测功能,可为智能建造相关指标的动态监测与考核评价提供客观、真实数据,切实提升管理水平。
按照试点城市创建目标要求,我市积极开展2023年度市级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企业和项目集聚区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已确定试点项目35个,总建筑面积达367万平方米;试点企业13家,涵盖了勘察设计、施工、部品部件生产和技术服务全产业链;南部新城被确定为全市首个试点项目集聚区,将在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上全面发力,全方面促进辖区建筑业转型升级。
一名工人手持泵送管将砂浆喷在墙上,一台机器跟着将砂浆刮平,在位于河西南的建邺区NO.2022G71地块,抹灰机器人、测量机器人、放线机器人、喷涂机器人齐上岗,为提高施工效率、提升精细度贡献出智能力量。
记者近距离观察抹灰机器人,这台机器前方有一个长条形的刮板,能够施加100多千克的力量于墙体,就像做蛋糕时抹平并刮去多余的奶油一样,将墙面上的砂浆压实、抹平,而且机器最高可到达5米的高度,无需工人登高作业。
项目实施工程单位江苏宜居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总工和记者说,传统的抹灰方法是一名工人拎着小桶,用刮刀将搅拌好的砂浆一刀刀抹在墙上并刮平,这种作业方法效率低,且人工作用于墙面的力量远远比不上机器,所以相比之下,还是机器效果更好。
抹灰机器人旁边是喷涂机器人,这是一组机器,一台负责喷射腻子或者油漆等涂料到墙面上,一台负责收光,完工后的墙面光滑、平整。施工时只需一名工人在一旁辅助,大大解放了人力。
这两台机器人的“工友”还有放线机器人和测量机器人。据了解,传统的放线方法是师傅拿着墨斗弹出去,徒弟在旁边记录数据,这种操作方法必须师傅技艺纯熟。放线机器人由一台激光追踪仪和一辆四轮小车组成,激光追踪仪用来控制小车,放线测出的数据和图纸实时传回到作业人员的平板上。测量机器人外表好似一只架设在三脚架上的小型手提箱,操作人员通过平板来控制,通过雷达扫描,机器人能模拟靠尺,并能一次测量多个空间。记者在操作人员平板上看到,点击“智慧实测”后,可选择“实测实量”,然后能够正常的看到项目信息,还可以选择“卧室”“厨房”等具体部位,随后关于垂直度、墙面平整度、顶板水平度极差等数据迅速出现在页面上,并且这一些数据可以直接输送到政府部门平台备案。项目总工和记者说,传统的测量需要两三名人员一组,NO.2022G71地块每层4户,如果按传统的靠尺测量、人工记录的方法,一组人员大约需要两小时才能完成一层的测量任务;而测量机器人只需一人辅助,一人一机45分钟就可测完一层。
据介绍,江苏宜居在项目上研发打造了集BIM模型、信息化、数字孪生、智能建造于一体的智能化集成化管控平台,将机器人也纳入其中来管理。“我们通过平台可以实时查看并统计机器人的位置、完成工作量、上班时间等数据信息。目前机器人主要是采用人机相互配合模式,机器人用于大面作业,工人主要负责给机器人下达指令和小范围查漏补缺。”项目总工说。
近日,位于河西片区的金融城二期东区项目主塔楼已施工超400米,整体的结构即将封顶。
升级版“智慧大脑”、AI“巡检喊话”、振捣机器人……该项目通过科学技术创新,集成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监测、分析、管理系统,助力超高层建筑智能建造和提质增效。走进项目现场的智能建造展厅,一个个数字大屏和技术成果模型吸引人眼球。项目在智慧工地的基础上,建立多方协作的大物联平台,集成了能耗、环境、安全、进度和人员管理等多个板块,形成一个全能“智慧大脑”。
手指轻轻一点,就能进入详细页面,查看设备实时状态和运行数据。总包单位中建四局现场负责的人介绍,这样的平台运用了物联网、云计算、5G、AI和BIM技术,实现工程实体质量、安全、进度和参建各方行为信息的全面采集和分析。
金融城二期C1塔楼设计为一座偏心超高层建筑,除了要“hold”住大楼外观的整体造型外,还要确保各项数据始终处于设计规范范围内。项目创新开发了一套基于偏心超高层建筑的智慧安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管控、预警,及时反馈信息指导施工。该系统包含了塔吊监测数据处理及预警研究、结构行为监测及安全分析等,实现对模架体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的智能安全管控。“比如我们通过布设油缸位移传感器,来监测油缸的实际位移,同时进行远程监测,做好预警措施。”现场负责人说。
“请您戴上安全帽……”项目运用AI算法,自动识别抓拍现场安全风险隐患以及人员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若发现现场人员不佩戴安全帽、不穿反光衣、不系安全带等行为,会立即提示后台监控人员进行“远程喊线G及高清直播技术,项目将无人机巡航画面实时链接到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并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直播分享。项目各方管理人员可同步远程巡视现场,及时进行指挥调度。
区别于传统的技术交底,项目将施工步骤变成游戏步骤,创造性地开发了一种标准化、可视化、便利化、可追溯、可考核的交互式仿真技术学习新方式,寓教于乐,让实施工程人员更加直观、形象地学习技术。“我们把一些关键的工艺做成了视频,再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考核。大家在手机app上学习,学会了就能够直接进行答题,像游戏‘闯关’一样,所有工序都答对即‘通关’。”现场负责人说。
用机械设备代替人工振捣,项目应用一款集成至模架体系的智能振捣机器人,不仅体积小、轻量化,能自由旋转伸缩,还可以沿预设路径进行振捣,实现全自动化施工。这种设备有高感知、低延时、智能化等特点,工人通过终端对机器人发出指令,并进行实时质量监控与智能在线评估分析,有很大成效避免了漏振、欠振等问题,提升实施工程质量和作业效率。
南京地铁兰花塘保障性租赁房一期建设工程作为新型公寓式租赁性保障房项目,是浦口区重点工程,建成后将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示范区人才引进门户,可提供1031套高品质拎包入住式公寓。项目位于浦口区桥林新城,建筑面积约7.47万平方米,目前项目4栋主楼整体的结构均已封顶,地下室结构施工已完成,正处于装饰装修、幕墙等专业工程项目施工阶段。
项目总包单位中建五局设计经理介绍,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针对各地关于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监督管理模式,公司将兰花塘租赁房项目作为新形势下数字化、信息化应用示范点,以南京市产业办装配式平台为基础,联动中建五局智慧工地综合管理系统、BIM轻量化平台、南京智慧工地平台,实施信息化管控。通过自主研发项目级智能施工管理平台,进行人员管理、设备管理、质量安全管理、现场监视监控、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等,拉通了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EPC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极大的提升总包各部门之间协同效率,规范各参建单位业务管理流程,提升了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上的水准,保留管理痕迹和管控履约风险,积累了EPC经验。
据悉,常规数字化应用主要是通过BIM建模,解决设计管线碰撞、空间效果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项目部将BIM应用要求逐步扩大,如场地布置、预先制作的构件跟踪、虚拟样板、土方测绘、“云观摩”等多个角度。为更好地提升工程品质,项目在施工核心问题上,多采用二维码进行辅助交底工作。项目施工完成后,针对关键节点建设三维数字化模型,并生成对应二维码,贴在施工区域,工人只需扫一扫,就能现场随时学习。这样也使得传统意义上由项目技术人员交底各班组长、班组长再手把手教给工人间的信息传递更为准确。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也响应南京市工业化建设号召,在施工中局部试点运用成型钢筋组合技术等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厂家预制加工钢筋笼后运至现场成品组装的技术方案取代传统工人钢筋现场绑扎的方案,使得施工效率和精细化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据了解,在后续装修阶段,项目部还将引入测量机器人对装配式隔墙板及叠合楼板最终装饰完成面效果等做好实测实量工作,保证工程高品质交付。
前不久,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2024年要“全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稳步推进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抓好智能建造城市试点,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
记者从市建委了解到,我市将严格按照《关于推进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实施建议》《南京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实施方案》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及时总结试点经验,不断的提高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建造水平。
在新型建筑工业化推进方面,进一步鼓励采用适宜智能建造技术。以提质、增效、降本和保安全为出发点,鼓励建设项目根据不同建筑类型和结构体系,采用适宜的、集成的或成体系的新型工业化建造技术。力争在2024年底实现全年新开工建设项目中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的项目总面积占比达到55%以上的目标要求。
在拓展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持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建设各环节中的应用。在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中,将基于BIM的项目级施工管理一体化平台作为重点,推进项目级智能建造管理平台的研发和推广,研究制定出台项目级智能施工管理平台建设指引,确保在60%以上的试点项目中普及和应用,逐步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在试点培育方面,将加强完善标准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加强专业人才培育,及时研究制定我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试点项目集聚区、试点企业评价标准体系及试点管理办法,加强培育和监督管理力度,计划每年培育市级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不少于10个,培育具有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不少于2家,力争完成3项智能建造技术成果转化。重点鼓励和引导试点项目和试点企业主动作为,大胆创新,切实展现出通过智能建造带来的综合管理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