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公路焕新:从传统养护迈向智慧畅行

时间: 2025-03-05 13:30:08 |   作者: 五金行业

型号说明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公路养护主要依赖于人工巡查和经验判断。通过肉眼观察路面状况,这种方式效率低下,且难以全面、准确地发现潜在的、人工难以观测到的病害问题。一些细微问题可能没办法及时被察觉,跟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问题逐渐发展成严重的病害,增加了养护成本和路面修复难度,影响道路安全。

  当传统巡检手段遭遇发展瓶颈,漳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南靖分中心致力于探索公路管养向智慧化、智能化转型。通过引入无人机、智能监测设备和新型施工工艺,构建起天地一体、人机协同的现代化养护体系,为公路管养、路产路权维护注入科技基因,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质变。

  无人机为公路守护“添翼”。南靖分中心将无人机运用到日常公路养护巡查中,利用无人机的超远飞行能力,不仅提高巡检效率,还大幅度的降低了人工检查的风险,且能更全面、清晰、精准的发现各类灾害问题。利用无人机对公路桥梁各组成部件进行外观缺损检查,检查桥梁梁板是否变形、开裂,桥梁橡胶支座出没出现外鼓、裂纹、滑移,桥墩是否冲蚀、露筋等;利用无人机对边坡进行日常巡查,能够清晰地捕捉到边坡坡面是不是真的存在裂缝、边坡截水沟和排水沟等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坡顶是否有堆载以及边坡顶是否有危险性落石等关键信息;在汛期抢险过程中,利用无人机观测溜塌方情况,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组织抢险作业。无人机技术在公路养护中的运用,成功补齐传统人工巡查的短板,形成了“空中+地面”“人防+技防”立体巡查体系。

  无人机的使用在路产维护及国有资产管理方面也有着不俗的表现,利用无人机可以更高效地对国省道路沿线老旧破损,存在安全风险隐患标志、路灯等硬件设施进行巡检,确保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也可以对管理的土地、站房等固定资产进行巡查,对固定资产的范围和使用情况了解更加及时、全面,有效推进国有资产科学有效管理。

  就地热再生技术能在不破坏原有路面结构的前提下,对旧路面加热、铣刨、拌和、摊铺和压实,实现旧路面材料的就地再生利用,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原材料和运输成本,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还能使再生后的路面与原路面形成一个整体,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和常规使用的寿命。南靖分中心于2024年购置一台热再生综合养护车,并组织一线养护职工进行培训,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助力公路养护。

  针对S318线船场至甘芳段高填方路段,在涵洞涵帽处增设EVA新型道口示警柱,以及对部分路口示警柱缺损的补充,共250根,既保障了行车、行人的安全,同时,EVA材料属可降解、可回收的环保材料,应用于交通设施上,可有效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绿色交通。

  当下公路养护难、路产路权维护难,不仅仅难在传统技术方法遭遇发展瓶颈,面对体制机制上的实质性困难,南靖公路无“权”有“法”,走出新“道路”。

  南靖分中心积极与地方政府、交通、公安等有关部门沟通,创新建立高效协同管理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统筹各方资源,更好应对公路养护、路产路权维护、抢险中的各种难题。例如:2024年4月,分中心了解到国道319线马山路段半幅路面被撒漏泥浆严重污染的情况后,通过设置的“路网天眼”及公安卡口等监控设备,联合交警部门调取监控录像调查,迅速锁定肇事车辆;2024年7月,南靖田螺坑土楼景区内村道道路路基塌方,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世界文化遗产土楼建筑,分中心接到县政府应急抢险支援任务,立即启动统筹调度互相支援应急抢险机制,根据国省道与农村公路就近互相支援原则,组织抢险人员和机械前往救援,有效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从无人机翱翔苍穹到热再生设备轰鸣工地,从智能监控织就安全网到环保材料铺就生态路,从克服体制机制困境到实现高效管理,这些变革不仅意味着养护效率的跃升,更预示着交通基础设施正在向可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方向进化。南靖分中心也将持续响应上级部门号召,不断强化科学技术赋能,推进“四新”技术运用,探索新机制,有效提升公路养护水平。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苏ICP备160676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