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你可能有点意外,现在在咱们南海黄岩岛那块儿,让菲律宾海警能屡屡闹腾、甚至敢和中国海警硬碰硬对着干的主力“硬骨头”,仔细一扒拉,竟然清一色都是日本人给他们造的船!更让人寻味的是,被很多人视为菲律宾最大后台的美国,它家的海警船压根就在这场“前台表演”里排不上号。
这事听起来有点意思吧?这背后可不单单是中菲之间的事,还掺杂着另一双若隐若现的手在搅动风云。
回想十年前,菲律宾海警是啥状况?基本上就是个摆设部门,能拿得出手的巡逻艇少得可怜,就靠澳大利亚设计的几艘小艇撑撑场面。
那时候马尼拉要在南海搞点小动作,冲在前头的还得是菲律宾海军的军舰,海警基本靠边站。
结果短短十年,这个过去“聊胜于无”的部门,怎么就摇身一变成了能不断在黄岩岛、仁爱礁、仙宾礁等中国岛礁附近频频生事、制造摩擦的“麻烦精”了呢?关键答案就在两个字:日本。
没有日本人这十年间持续不断、力透纸背的技术和装备输血,菲律宾海警绝不可能这么快就羽翼渐丰,以至于成了南海地区一个不得不认认真真地对待的“难缠角色”。
那具体是哪些日本造的船在发挥核心作用呢?看看最近几次黄岩岛对峙现场的常客就明白了。
一个频繁露脸、表现尤其“刺眼”的核心主力,就是日本的“灯塔级”系列多用途反应艇。
这小家伙吨位不大,标准排水量只有320吨左右,在动辄几千吨的巨舰面前显得挺迷你,可千万别小瞧了它。
它从设计伊始就特别针对菲律宾想要在远海活动、靠近我们岛礁的需求来做了专门优化。
要知道它的原型可是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剑”级巡逻艇,原版排水量才220吨。
为了让菲律宾人能在“风高浪急”的远海(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南海)跑得更稳当,日本特意给它“增肥”加了100吨,重新设计了船体,提升了抗风浪性能。
这一增重自然也有代价,它的最快速度就从“剑”级的40节(大概74公里每小时)掉到了29节(约54公里每小时),不过这个速度在公务执法船里依然算是相当快的“小钢炮”了,灵活机动得很。
“灯塔级”能成为菲律宾海警骚扰南海的“急先锋”和主力打手,不仅仅靠它能在一定风浪下跑得比较远比较稳,还因为它跑得快够灵活。
在黄岩岛那种相对开阔但也布满礁盘的海域,这种小吨位、高航速的船反而能充分的发挥“小船快跑”的优势,穿插游弋、逼近试探,给规模更大、吨位更重的中国海警主力舰制造近距离接触甚至缠斗的麻烦。
你想啊,大船对付这种灵活的小目标,有时候真有拳头打跳蚤的感觉,不是力气不够,是对方太滑溜。
更关键的是,日本人是下了大本钱“扶持”的——一口气给菲律宾造了10艘同级别的“灯塔级”巡逻艇!这数量可就非常可观了。
靠着这整整10条船,菲律宾海警才终于有了“多点开花”的本钱,足够同时在面向黄岩岛的吕宋岛基地和盯防仁爱礁、仙宾礁的巴拉望岛基地分别部署专门的、具备持续骚扰能力的小型船队。
像在仙宾礁那边,咱们的海警就经常得对付4409、4410和4411这几艘编号的“灯塔级”兄弟连番上阵,烦得很!可以说,就是这10艘日本造的“小钢炮”,构成了菲律宾海警在黄岩岛等核心对抗海域最活跃、也最难缠的那股力量的核心骨干。
把它们称作菲律宾海警搅局南海的“急先锋”乃至绝对主力“难缠角色”,一点不为过。
光有快艇显然不够格当顶级主力,菲律宾海警还有更大号的“杀器”,同样是日本制造——那就是号称菲海警现役吨位最大水面舰艇的“特蕾莎·马格巴努阿级”巡逻舰。
注意了,这里的“特蕾莎·马格巴努阿”只是命名,本质上日本提供的依然是基于其海上保安厅成熟型号改进而来的舰艇,通常称为97米型MRRV。
这级别的巡逻舰满载排水量能达到2200多吨,这体格在公务执法船里绝对算是个大家伙了,甚至能超过不少咱们常规的海警执法船吨位。
尽管目前就服役了2艘(“特蕾莎·马格巴努阿号”和“梅尔乔拉·阿基诺号”),但它们凭借着吨位大、自持力强、适航性更好的特点,慢慢的变成了在南海“惹是生非”的常客。
有它在场,菲律宾海警就敢在更远的距离、更恶劣的海况下进行长时间骚扰行动,甚至能承载更复杂的任务,比如带着媒体记者跑到争议海域去“表演”、“做秀”。
为了有效盯防和压制这两艘日造大舰,咱们也不得不相应调派更大吨位、更先进的海警船去重点“照顾”它们。
这种大家伙的存在,极大地提升了菲律宾海警整体行动能力上限和心理阈值,让它在与中国海警的博弈中增加了相当的底气和筹码,是当仁不让的“重拳主力”。
至于菲律宾海警队伍里还有无另外的国家造的船?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澳大利亚设计建造的圣胡安级搜救船、北伊罗戈斯级巡逻艇,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澳大利亚帮助下“国产”的达都巴戈级小艇(其中一艘还是菲律宾渔业局觉得在南海“插不上手”而转赠给海警发挥余热的)。
但论及在黄岩岛等前沿海域真正冲在第一线、与中国海警针锋相对、制造麻烦的“刺头主力”,上述那两款日本造的巡逻艇和巡逻舰绝对占据了C位。
无论是频繁活跃的次数、在关键对峙中承担的先锋任务,还是对中方产生的实际干扰强度和应对难度,“日本造”都牢牢掌控着现场的核心戏份,是菲方手中实实在在的“硬通货”。
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奇怪,菲律宾最大的靠山不是美国吗?怎么它的海警船上反而难觅美国装备的影子?这恰恰揭示了背后微妙的现实和战略考量。
菲律宾海军目前装备的主力巡逻舰之一,就是美国海岸警卫队退役后转赠的“汉密尔顿级”巡逻舰(菲律宾更名为“德尔皮纳尔级”)。
这东西是什么水准?满载排水量高达3250吨,这不是简单的执法船了,它直接装备了76毫米舰炮(类似护卫舰主炮)和极其硬核的“密集阵”近防系统(用来打导弹的),还配备了现代化的雷达和指挥系统。
说白了,这玩意儿就是艘准军舰!这么生猛的家伙,其军事属性太过突出,菲律宾军方(海军)必然是当宝贝一样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怎会是把它交给归属文职部门管理、主要负责民事执法的海警队去“招摇过市”?让一艘带着大口径速射炮和近防系统的庞然大物去一线搞所谓“执法”对峙,那引发的紧张程度和国际观感就完全不同了,容易直接点爆火药桶,性质就彻底变了。
所以,美国的“船”在菲律宾海警里“排不上号”,根本原因就一点:性能过剩且过于军事化。
这些汉密尔顿级巨舰成了烫手的“战略资产”,只能由菲律宾海军在后方提供战略威慑或执行明确的海上军事任务,根本没资格也根本不适合掺和到菲律宾海警日常的、扮演“灰色地带”骚扰角色的挑衅行动中去。
前线“难缠角色”这个舞台,自然就让位给了更合适、更灵活、更“纯执法”形象的日本造舰艇。
所以,当我们看清菲律宾海警在黄岩岛等地骚扰滋事的主力装备来源及其背后的逻辑,一个清晰的轮廓就浮现出来:正是日本,这个非南海直接声索国、但在东南亚海洋事务上野心勃勃的国家,在过去十年里,不遗余力地通过量身定造且批量交付巡逻舰艇(从灯塔级到特蕾莎级),一手将菲律宾海警这个曾经的“弱鸡”武装、训练并推动成为了今天能不断挑动南海焦灼的事态的关键“棋子”。
日本通过这一种装备技术输出,实际上获得了在南海问题上的间接但实质性的影响力,成为搅动地区态势的一个重要“局外因素”。
这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当下南海的风波,绝不仅仅是中国和菲律宾之间的问题,其幕后还贯穿着深刻的大国博弈,特别是中日之间在区域影响力上的竞争与较量。
美国当然在更高层面提供战略支持和情报,但其装备特点决定了其产品反而在菲海警具体的战术级前台骚扰作业中“水土不服”、“名落孙山”。
这就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斗争维度:中国面对菲律宾在南海的种种“小动作”,若想真正稳控局势、实现长治久安,光盯着马尼拉这一个“标”去施压、驱离是远远不足的。
要彻底治“本”,就必须正视和有效应对背后不断“递刀子”、充当装备技术核心支撑者的日本,以及最终幕后布局、主导战略方向的美国。
只有同时摁住“先锋”(菲行动)、“打手”(日装备)、“后台”(美战略)这三个环节,才能真正瓦解这股搅动南海的复杂力量,让这片祖宗海最终恢复它应有的平静与安宁。
说白了,日本造的这些“难缠角色”横行在黄岩岛,本身就是日美联手在南海布下的一局大棋里最“接地气”也最刺眼的那个马前卒,无视或者轻视来自东海的这股推波助澜的力量,就没办法真正解开南海困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